自林长制全面推行以来,浙江省温州市通过建立管理完善、运行顺畅的市、县、乡、村四级林长体系,让林长制各项工作落实落细。湿地保护率被纳入林长制考核内容,极大地推动了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市财政已安排1300万元用于前期工作,申报工作正式启动。
《温州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实施方案》提出,至2023年,全市湿地保护率50%以上,新建国家重要湿地(湿地公园)1处以上;至2024年,新建或治理小微湿地100处;全市湿地面积保持稳定,湿地率16%以上,湿地保护率55%以上,形成“三江碧水千里海岸万顷水乡”的滨海湿地城市风貌。
随着《温州市湿地保护和利用规划(2021—2030)》的稳步实施,温州摸清了湿地资源本底,完成南麂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港红树林湿地、洞头区南北爿山3处国家重要湿地申报,苍南沿浦湾等3处省级重要湿地现地核查,掌握了重要湿地申报区域范围及生态状况,湿地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全市以“五水共治”和“蓝色海湾”为抓手,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将红树林造林纳入年度国土绿化任务,在洞头、乐清、苍南等地大力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计划打造中国最北的万亩红树林湿地。目前,全市红树林面积已达363公顷,占全省红树林面积的75%。2022年,洞头完成红树林种植4.44公顷,苍南沿浦湾完成红树林宜林生境改造45公顷,乐清西门岛西北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营建红树林28公顷。
为增强全民湿地保护意识,温州市多途径、深层次开展湿地保护科普宣教,先后举办国际湿地城市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分论坛、首届碳中和温州湿地保护论坛,倡议设立“温州湿地保护日”,成立温州大学三垟湿地生态环境研究院,聚焦湿地保护修复科技前沿与热点,为温州湿地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在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期间举办国际蓝碳暨第三届浙江省红树林保护和发展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红树林蓝碳与红树林保护修复”展开交流讨论,为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和蓝碳增汇等建言献策。同时,起草《温州市湿地保护办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营造良好的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氛围。(张科 谢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