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记者站在柯柯牙高达30米的塔楼上往四周望去,入眼的是望不到边际的林海莽原。
然而,谁能想到,2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光秃秃的戈壁荒滩,是阿克苏市、温宿县沙尘暴的策源地。
“满天的沙尘,遮天蔽日,白天上班都要开着灯。”二十多年前的情景,至今仍深深地刻在柯柯牙林管站站长包伟的脑海里。
1996年,西方某大国的卫星遥感人员在拍摄的地球地貌图片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以往一派焦黄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南面,竟然出现了一抹绿色,经过分析表明,那是一片绿洲。
这片绿洲,就是近年来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被联合国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列为“全球500佳境”之一的阿克苏“柯柯牙绿化生态工程”。
如今,经过二十多年坚持不懈的拓荒绿化,这片绵延了200公里的绿洲,已成为保卫阿克苏市、温宿县两地免受风沙侵害之苦的绿色长城。
实际上,柯柯牙率绿化生态工程带来的不仅有生态效益,还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精神价值——
它铸就了一座伟大的精神丰碑;
它探索了一种荒漠绿化的新模式;
它留下了一个“人走政不息”的执政范本;
它孕育了新疆一个重要的林果业基地;
它变身成为藏富于民的一块宝地;
它扩大了阿克苏市的居住区域;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旅游观光基地;
它被命名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向风沙宣战
●危害:柯柯牙是阿克苏市和温宿县风沙危害的源头之一,风沙不但危害人类健康,农作物也常惨遭祸害
●方案:改造柯柯牙,搞一个生态系统工程,用宽幅林带把阿克苏市区包围起来
●实施:阿克苏地委动员有关部门和城区各单位职工义务植树,营造柯柯牙林带
柯柯牙,位于阿克苏市区东北三四公里处的一个高台,维吾尔语叫“绿色的山坡”。然而,长久以来,这里却没有绿色。
造成危害
这里土壤贫瘠,沟壑纵横,草木稀疏,碱包隆起,沙丘绵亘,是阿克苏和温宿县风沙危害的源头之一。
每年季风来临,沙土遮天蔽日扑向阿克苏市和温宿县,城市顿时尘沙弥漫、昏天黑地。这种沙尘天气大约占据全年四分之一的时间,不但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附近的数万亩农作物也经常惨遭侵袭。
更为严重的是,据环保部门监测,近在咫尺的沙漠,以每年5米的速度进逼城市。
包伟说,从100多年前起,当地就曾试图对这块地方治理过多次,比如挖坎儿井、修渠饮水,但受各种因素制约,均以失败告终,一代代人的绿色希望变成了幻影。
制作方案
1985年,从昌吉调任阿克苏地委书记的颉富平,被这里恶劣的环境深深刺痛。痛定思痛,他决定寻找出路。
当年春天,阿克苏地区组织了地区林业处、水利处、河管处、交通处、城建处、红旗坡农场等部门的领导、专家,经过多方考察、反复推敲、科学论证,逐渐得出结论:这里完全可以改造成功。
颉富平决心搞一个绿化样板,进而以点带面更快更好地推动全地区的植树造林工作。
经过调查,一个构想产生了:以营造阿克苏市、温宿县的生态体系工程为突破点,从西沿多浪渠、南沿国道314线阿克苏东城段、东沿柯柯牙阶地、北沿温宿革命大渠,搞一个生态系统工程,用宽幅林带把阿克苏市区包围起来。
构想很好,但没有水,一切将是空谈。
通过踏勘、测量,在摸清了引水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和困难后,经与水利、林业等方面的专家商讨,阿克苏地区最后确定,引温宿县革命大渠的水用作柯柯牙绿化工程的灌溉。
水的解决方案有了,土的问题又来了。
柯柯牙土壤含碱量非常高,土质差,平均含碱量为2.87%,最高含碱量达9.87%。林业部门经过反复试验,提出了开沟、放水、压碱,然后栽上树苗的方法。
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树种呢?综合各方面因素后,林业部门决定试种生命力顽强、易于成活的胡杨、沙枣和新疆杨。
实施工程
如此大的工程量让谁来实施呢?1985年6月,阿克苏地委审查通过并作出决定:动员有关部门和城区各单位职工义务植树,营造柯柯牙林带,先造林4000亩,长16.8千米,宽200米。
前期理论准备就绪,可谓万事俱备,但独缺“资金”这个“东风”。
包伟说,由于工程没有立项,未能被列入国家三北防护林项目里,无法得到国家资金支持,地区就只能自筹资金,而当时的阿克苏地区十分贫穷,地方财政捉襟见肘。
但工程耗资的最低需要最起码要保证。阿克苏地位和行署只好多渠道筹集:从地方财政里挤一些,让有关部门从事业经费里拿一些,又到银行贷一些,也向上级要一些,再让各个口子一省再省,总之就是“少花钱多办事”。
同时,把各项任务分给了各有关部门:水利部门负责修渠引水,交通部门负责道路,林业部负责树种,城建部门负责规划,电力部门负责供电……
各方竭尽所能,各司其责,阿克苏在柯柯牙,进行了植树总动员。
艰难中起步
●困难一:地势复杂多变,洪沟纵横,交通不便,水源匮乏,建渠开荒难
●困难二:土基松软,路面高低不平、宽窄不一,常发生车陷现象,修路难
1986年春,一场人与自然的持久战在柯柯牙这片亘古荒漠上打响了——这一战,直到今天仍未结束。
修渠开荒
干渠工程最先施工。
工程沿线地形起伏,地势复杂多变,洪沟纵横,交通不便,水源匮乏,施工难度大。
施工人员临时盖起了简易住房,修筑临时道路。浮土太深,常常路软车陷,建筑材料的拉运就靠推土机推,施工和生活用水靠毛驴车拉运。
他们顶风沙、战酷暑,填沟开渠,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提前两个月,于当年9月15日建成了全长16.8公里的柯柯牙引水干渠。
接下来的开荒平地任务更加艰巨,这项任务落实到了阿克苏河管理处。根据要求,必须在一个月内完成7千米长、2000亩地的平地任务。
然而,在工程设备落后的那个年代,洪沟遍地的柯柯牙阶地岂是轻易征服得了的?
这些洪沟最宽的达30多米,长800多米,有的地方又突然高出地面两三米。由于盐碱的作用,这里板结的黄土坚如磐石,推土机推过,只留下几道白印。
经过集思广益,技术人员提出了在推土机前面焊钢齿、用炸药炸等办法。
事实证明,这个办法行之有效。荒漠开始旧貌换新颜,大片条田逐渐成型。
修筑道路
然而,同时进行的修路工程又出现了难题。由于土基松软,路面高低不平,宽窄不一,时有车陷现象发生。越野性能良好的丰田,在1米多深的黄土里只能像蜗牛一样爬行,还时不时陷进去。
阿克苏地区交通处负责修路任务。
在1米多厚松软的土质上,平路机难以作业,施工人员只好用推土机初步整平,打桩放线定标高。60年代进口的苏联产平路机笨重又性能老化,交通处只好挤出资金购置两台消防用自带动力泵,洒水整治浮土。洒水少不见效果,洒水多则盐碱融化不渗透,平路机刮路又时常陷车,只得再搬出推土机牵引。
施工难度大,时间紧张,为了赶进度,交通处机关人员和工程队人员全部上岗,24小时轮番作业。
10天后,第一期7公里路基土方的平整压实工程完成,路基修建完成,车速可达80公里/小时。
到1993年8月20日,柯柯牙的道路不仅修好了,阿克苏市迎宾路进入到柯柯牙水管站至柯柯牙绿化工程龙口,还修建了15.84公里的沥青路面。
今天,我们穿梭在柯柯牙绿化工程基地里发现,这里纵横交错的路网不是沥青路就是水泥路。
据有关资料介绍,当年,有阿克苏地直各单位、阿克苏市各单位、农一师各单位、解放军驻阿部队、武警官兵、初中以上在校学生共72个单位5万余人参加了这次规模空前的植树造林劳动。而迄今为止,参加人数更是达百万人次。
在如今的柯柯牙,记者只能通过跨过路边沟渠时被浮土深埋的脚,去想象当年这里的人们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战天斗地的。
也只有在这里,记者才能对“自力更生、团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柯柯牙精神领略一二。
在柯柯牙绿化工程陈列馆里记录着这样一段话——
柯柯牙绿化工程是一座丰碑,它启示着人们悟出一个真谛,即领导者的正确决策,一旦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就将形成无坚不摧、无往而不胜的巨大合力,任何困难都将被克服,美好的愿望一定能实现。
荒漠变宝地
●实施工程:从一期工程开始,种防风林和经济林,迄今已完成造林面积近18万亩
●生态效益:绿化工程形成了绵延200公里的林带,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阿克苏市因此于2008年被评为西北地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
●经济效益:绿化工程去年的产值达到2.2亿多元,并且近些年一直在增长;去年,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33%
试种经济林
在柯柯牙第一期绿化工程过程中,缺少资金始终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包伟说:刚开始那两年,造林工程以防风固沙为目的,树木以新疆杨、胡杨和沙枣树为主。种了三年后大家发现,树木成活率挺高,但这样一来投入太大,没效益。于是,阿克苏开始试种一些经济林,比如葡萄、杏子、红枣树等,希望能以经济林养防护林。特别是实验种杏子和红枣,虽然只种了两三百亩,但成活率不高。于是,我们又开始大面积种植苹果和香梨。
1990年底,颉富平调离阿克苏,柯柯牙一期工程完工,共造林20000亩,其中防风林8000亩,经济林12000亩。因是政府出资,所以产权归国有。
一期工程的成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它证明了柯柯牙这里可以种树。
随后,柯柯牙二期工程开始,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鉴于地方财力有限,阿克苏地区决定,采取统一规划、部门投入、地区直属单位参加造林、部门自行管理的办法。
“把这片地分给大的单位,根据人数分配面积,由各单位植树造林,最后的经营权、管理权和收益也属于这些单位。但这些单位没有那么多人力去种植和管理,又将地承包给个人了,由各单位负责管理、培训。”包伟说,从二期工程起,造林主要以经济林为主,香梨树最多,另外还有红枣和苹果树等。
1997年,柯柯牙引进了内地的红富士品种,当年就种植了2000亩地。
“以前种的都是黄元帅、国光等老品种,没名气,后来苹果就以红富士为主。”包伟说,后来闻名全国的“阿克苏的苹果”,指的就是柯柯牙和毗邻的红旗坡的红富士苹果。
1998年,柯柯牙二期工程结束,共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5000亩,其中防护林1800亩,经济林13200亩。
显现生态效益
在此过程中,柯柯牙绿化工程的生态效益开始逐渐显现。
“1996年时,阿克苏市的沙尘天气明显减少,降水量也开始增多,夏季气温也逐渐下降。”包伟说。
1999年,柯柯牙三期工程启动,非公经济正式参与其中。
阿克苏地委决定,改变原经营体制,把三期工程进行承包,按照统一规划,划定开发范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开发。
“也就是说,三期工程全部由私营业主承包,但哪一片区域种植核桃,哪一片种植红枣,都是规划好了的。你想种核桃,就选择规划种植核桃的地块,并且承包面积不得少于50亩。这样做是为了方便管理和客商集中采购果品。苗木由林业部门指定承包者到合格的苗圃基地采购,但种植则由各单位免费义务劳动完成。”包伟解释说。
第三期工程于2005年结束,共完成造林面积23000亩,防护林2000亩,经济林21000亩。经济林中,以经济效益较高的红枣、香梨和核桃为主,少量为葡萄和苹果等。并且,承包户大部分都是内地来疆务农人员。
从2006年起至今,是柯柯牙绿化工程四期,延续着第三期的经营体制。随着机械设备技术的进步和节水技术的实施,该期工程规划面积比较大,达到15万亩。
“至今还没有完成,到今年4月,才完成了12万亩。”包伟说,实际上每一期工程虽然都规划了造林面积,“但种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不能急功近利。”
包伟举例说,前几年人们突然发现市区风沙又比以前多了,这主要是因为开春前需要平地,几千亩地一推平,风一刮,就又形成了沙尘天气。所以,第四期工程采取了稳固推进的办法,不需要急急忙忙完成。
现在,柯柯牙绿化工程一直延伸到了天山脚下,往南已与农一师6团生态经济林相连接,形成了绵延200公里的林带,阿克苏市也因此于2008年被评为西北地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
产生经济效益
在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之外,柯柯牙绿化工程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据统计,柯柯牙绿化工程去年的产值达到2.2亿多元,并且近些年一直在增长。”包伟说,很多承包户都实现了发家致富梦,从原来的外来务工、务农人员变成了老板,在城市里买了房子和私家车。
在通往柯柯牙的路上,路两边还开了多家农家乐,这些农家乐房屋的后面就是果园、庄园。
“这也给城市人创造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包伟说,农家乐正在柯柯牙兴起。
柯柯牙绿化工程的成功,让阿克苏地区决定将林果业确定为农村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发展以红枣、核桃、苹果为主的特色林果业。
截至2011年底,阿克苏地区特色林果种植面积达450万亩,挂果面积300万亩,果品产量140.89万吨,林果业总产值58.9亿元,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181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6895元的26.33%。
林果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配合了防沙治沙工程的顺利开展,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特色经济林发挥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发展经济和保障生态安全的综合效益。
人走政不息
●纪录:历届施政者始终将柯柯牙绿化工程像接力棒一样延续下去,未曾中断,至今已26年
●感叹:“人走政息”的魔咒从未降临在柯柯牙绿化工程中,阿克苏历任领导共同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执政范本
柯柯牙绿化工程,很可能创造了一项纪录:历届施政者始终将一项单一的工程像接力棒一样延续下去,未曾中断,至今已26年。
包伟说,从1985年起,阿克苏地区已经经历了六任地委书记。除了1986年起的柯柯牙第一任绿化工程总指挥由地委副书记出任外,后面五任总指挥均由地委书记出任。
柯柯牙绿化工程的奠基者颉富平自不必说。根据《柯柯牙绿化工程志》记载,2000年9月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看完“柯柯牙绿化工程”后,下了这么一些评语:看到柯柯牙让我想起了左宗棠,左宗棠从陕西到新疆一路种下左公柳,造福西北,造福新疆,而今颉富平在阿克苏又大搞绿化,造福当地人民,真是“古有左公柳,今有颉公杨”。
1991年接替颉富平出任阿克苏地委书记的康克俭,启动了柯柯牙二期工程,他率领各族干部群众在柯柯牙共进行七次大会战,出动人员20万人次,创造了土壤盐碱含量超过普通土壤3倍的土地上成活率达87.3%的奇迹。
1993年新任阿克苏地委书记熊辉银上任后,看到一些干部出现了松懈情绪,立即召集地区各部门负责人在柯柯牙召开现场办公会议。会议明确指出,柯柯牙绿化工程目标决不能动摇,必须全面完成。而且,工程规划还要进一步扩大。在熊辉银的领导下,柯柯牙绿色长廊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1998年侯长安任阿克苏地委书记,在前三任的基础上,他大胆提出了再树雄心、做大规划、上大规模,把柯柯牙绿化工程向南延伸,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形成一个200公里的绿色屏障,彻底征服这片荒原。在侯长安任职的七年里,柯柯牙三期工程启动,并引进了新的管理机制,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在他的关心下,柯柯牙绿化工程陈列馆落成,成为全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4年底,朱昌杰就任阿克苏地委书记,这时三期工程只剩最后一年,规划部门的方案里仅提出造林2000亩,该方案最终被否决,面积增至5000亩。
柯柯牙四期工程,绿委办上报了规划方案后,朱昌杰迅速召开会议研究决定,由原定的5年内种植2万亩增至5万亩,后又调整至15万亩。他在任的四年里,共完成造林面积10.223万亩,成就斐然,是前三期总面积的近两倍。
现任阿克苏地委书记黄三平2009年9月上任,每年他都会参与到柯柯牙绿化工程的大会战中,并沿着前任的路继续着柯柯牙绿化工程的建设。
可以说,在柯柯牙绿化工程上,历届阿克苏地委书记始终如一坚持着这项工作,没有为追求政绩和面子工程而随意中断。
“人走政息”的魔咒从未降临在柯柯牙绿化工程中,这些历任领导共同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执政范本。
克拉玛依日报记者高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