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庆阳市“再造一个子午岭”生态工程正式启动,揭开了全市大规模国土绿化序幕。宁县以每年造林绿化不少于15万亩的建设步伐,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10.32万亩,截至当前已超额完成国土绿化任务,森林覆盖率较“十二五”规划末增加2.51个百分点,达到40.31%,全县林草事业发展和生态建设迈入新阶段。
国土绿化面积持续增加
严格依据全县“三区二廊”生态建设布局,坚持“全面动员、多方融资、抓点示范、整体推动”的思路,按照“因地制宜、连片布局”的原则,整合国家林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充分调动全社会各界力量,持续推进三北防护林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森林植被恢复、森林抚育、造林补贴试点、草原修复改良等林草项目建设,建成长庆桥叶王、九岘鲁甲、焦村半个城、春荣赤堡等22处万亩以上国土绿化示范点,建成南义北门、湘乐于家、中村平定、和盛公曹等27处5000亩以上规模造林点。在湘乐、新宁、春荣3个镇建成油松、侧柏混交林6.3万亩,金银花栽植示范基地0.2万亩。在和盛镇东乐、惠家等15个村开展人工造林3.2万亩,帮助贫困户以投工投劳、销售苗木等形式提升收入,为贫困户提供了“门前打工”机会,实现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双赢。按照“一村一业、一路一景”的思路,全面开展“一村万树”工程建设,在村部广场、边角地、荒山荒坡栽植行道树81.1公里,累计建成达标示范村75个,乡村人居环境持续得到改善。
林草资源质量得到提升
全县对2014以来实施的重点生态工程进行“回头望”,集中整改完善了一些质量不高、成活较差及保存率底的地块,累计完成补植补造17万亩,退化林分修复1万亩,森林抚育1.5万亩,草原植被恢复0.5万亩。全力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先后在高铁站面山、国土绿化示范点及公路沿线大力开展彩色廊道建设,采取常绿树种和彩叶树种相互搭配的方式,栽植樱花、金叶复叶槭等树木30.05万株,基本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美化绿化效果,提质增效行动的成效初步显现。
林草资源管护持续推进
严格落实林草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制度,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办事流程,办理各类行政许可和备案2600余起,审批永久和临时建设用地113起6243.4亩,收缴森林植被恢复费8666万元。加大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力度,开展了野生动物救助和野生动物伤害补偿认定,救助国家Ⅰ、Ⅱ级和其他保护动物80余只,受理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案件15起,申报农户补偿26.7余万元。全面开展林木调运执法检疫,检疫苗木90.95万株、木材11306件。强化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结合“绿盾”执法大检查行动,采购多菌灵、杀虫剂等药品2450公斤,防治林地病虫害面积15.7万亩,确保了林木健康生长。组织开展封山禁牧专项行动,大力宣传《庆阳市禁牧条例》、《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制作封山禁牧宣传牌警示牌115个,进一步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加强森林草原火灾预防,结合“森林防火”宣传月活动,扎实开展了森林防火宣传和森林防火演练。先后安装电子声控防火杆100个、定制焚香炉120个、购置防火器械(油锯、割灌机、服装、电喇叭等)760多件(套)、刷写“十不准、六不烧”喷绘520幅、发放宣传资料及宣传品48万份,提高了全民森林防火意识,营造了浓厚的护林防火氛围。同时,积极推广使用“防火码”,有效加强火源管控,确保了林草资源安全。
林草产业效益实现升级
按照耕地“非粮化”、“非农化”要求,集中开展了占地苗木问题化解,帮助育苗户腾退耕地1750亩,销售收入达到2100多万元,加强了耕地红线保护,维护了全县粮食安全。积极围绕“五项制度和一个体系建设”,以发展林下经济为重点,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乡村和农户,大力发展以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和森林旅游等为主的林下经济,努力提高林地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全县累计落实林权抵押贷款2.6亿元,完成林地流转8.6万亩,组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16个,农户投资318.98万元,发展林下种植4.2万亩(其中核桃0.5万亩,花椒0.8亩,林下种药2.9万亩)、林下养殖26万只(头)(其中林畜6.8万头、林禽19.2万只),建成永吉百花园、莲花池等生态旅游示范点,每年实现林下经济产值7200多万元。(甘肃省庆阳市林草局)